第一作者简介:王爱华,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医毒物分析及法医病理学。E-mail: wangaihuatju@126.com
随着肥胖成为亚健康的第一因素,减肥类保健食品得到了迅猛发展,其非法添加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减肥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化学药物主要为食欲抑制剂、吸收抑制剂类、能量消耗类减肥药物,以及利尿剂、倾泻剂等有减低体重效果的药物。这些药物会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副作用,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相关的检测手段主要有电化学法、光谱法、质谱法、核磁技术、毛细管电泳、色谱法及各种技术的联用。本文对当前减肥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种类、危害及检测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Diet products have been rapidly developed as obesity becomes the first factor of sub-health. Meanwhile, the illegal additives into diet products are emerging prominently. The chemicals added illegally into diet products are mainly of appetite suppressant, absorption inhibitors, energy consumption drugs, as well as diuretics, laxatives or other medication that can help lose weight. Illegal addition of chemicals may cause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e.g.,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 hepatic/renal malfunction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 Even, the deaths caused by diet pills have been reported frequently. Determination of weight-loss drugs has been commonly conducted with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chemistry, spectroscopy, mass spectrometry, NM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hromatography and certain combination of relevant techniqu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ategories, hazard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bout the illegal added chemicals in diet products,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eer researchers.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日常饮食中大量高脂高油食物的摄入和运动量的减少, 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导致肥胖成为亚健康的第一因素, 由此也促进了减肥类保健食品的迅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 第七十四条规定:“ 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 因此, 作为特殊食品的保健食品, 其生产经营应当更加严格, 严禁非法添加药物。然而, 一些不良商家在减肥类保健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类药物, 以达到增加减肥效果和虚假宣传的目的[1]。
目前, 非法添加在保健品中的减肥类药物主要分三类:食欲抑制剂类药物、吸收抑制剂类药物、能量消耗类药物。此外, 利尿剂类药物、轻泻剂类药物及其它有减低体重效果的药物也是减肥类保健品中经常非法添加的化学药物。
这类药物大多是通过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下丘脑的合成、释放与再摄取, 以调节食欲, 改变摄食行为, 从而影响体重。此类药物包括西布曲明、芬氟拉明、安非拉酮等, 其中西布曲明是最常见的非法添加减肥药物。西布曲明是典型的食欲抑制剂类减肥药, 美国FDA于1997年批准上市。2001年4月, 西布曲明在意大利上市, 2002年3月6日便紧急撤市, 在此期间共收到50例不良反应报告(主要为心动过速、高血压及节律障碍, 其中7例较为严重)和2例心脏骤停的死亡报告[2]。此后, 欧洲药物评估机构便开始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但在此期间, 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仍然在售, 直至英国收到411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95例较为严重, 2例死亡), 法国也收到99份报告(其中10例严重, 无死亡事例)。美国FDA自1998年至2001年9月, 共收到西布曲明的不良反应报告397份, 其中143例为心脏节律不整, 29例死亡[3](其中19例为心血管原因, 包括3名30岁以内的女性)。2009年, FDA公布了包括西布曲明、利莫那班、苯妥英、酚酞、布美他尼等在内的69种减肥类药物的禁止上市, 并揭露其存在健康风险, 例如高血压、癫痫、心动过速、心悸、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西布曲明于2000年在我国获批上市。但因副反应的高发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0年10月30日发布通知, 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Oberholzer等[4]的研究表明, 西布曲明可导致大鼠肝脏纤维化。
这类添加剂主要是通过抑制人体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使之在进入血液之前就排出体外, 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吸收抑制剂中最典型的为脂肪酶抑制剂。脂肪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是使脂肪酶失去部分的分解能力, 使部分脂肪在体内不能被分解和吸收, 进而随食渣一起被排出体外[5]。常见的脂肪酶抑制剂有奥司利他、利莫那班、赛利斯他、西替利司他等。双胍类降糖药能减少胃肠道对糖的吸收, 增加大便中脂肪及其他物质的排泄, 同时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短时间应用有抑制食欲、降低体重的作用, 也是非法添加的常见药物。吸收抑制剂类药物的危害主要作用于胃肠道, 常见副作用为腹泻、油便、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等[6]。FDA于2010年5月警告奥利司他存在可能引起严重肝损害的风险。
能量消耗剂一般为中枢神经兴奋药物, 通过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刺激脂肪的氧化、增加能量消耗来实现减轻体重的目的[6]。常见的能量消耗剂有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茶碱、甲基苯丙胺等。此类药物一般具有成瘾性。此外,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类药物可增加代谢率, 使体重下降, 但是, 药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虽可提高代谢率, 降低体重, 但同时也增加蛋白质分解, 导致钙丢失及发生心血管功能障碍, 对身体的损害远大于减肥的受益, 故现仅用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时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7]。
建立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 实现对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 是整顿保健品市场、打击犯罪、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了很多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减肥类药物的检测技术, 有电化学法[12]、光谱法[13, 14, 15]、质谱法[16]、核磁技术[17, 18]、毛细管电泳法及其联用技术[19, 20]、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21, 22, 23, 24, 25, 26]等。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 ECL)分析法是化学发光法与电化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和线性范围宽等优点[27]。流动注射(flow injection, FI)是近20年才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微量、高速和自动化的分析技术。FI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样品处理技术, 为ECL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控制手段。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FI-ECL)分析体系结合了二者的优势, 具有仪器装置简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优势。Wang等[12]搭建了一种新型流动的电化学发光池, 在碱性Na2CO3-NaHCO3(pH8.0~12.0)缓冲体系中, 实现对西布曲明的快速定量分析, 在1.0× 10-8~1.0× 10-6 g/mL浓度范围内, 线性系数达0.999 5, 检出限达到2.4× 10-9 g/mL, 并且重现性较好, 1.0× 10-6 g/mL浓度时RSD为2.1%(n=11)。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 attenu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 ATR-FTIR) 利用衰减全反射技术来代替常规红外光谱的透射技术, 简化了一些特殊样品的制样和测试, 检测灵敏度可达10-9 g 数量级, 可以实现样品原位、实时、无损测量[28], 克服了一些特殊样品难溶、难熔或难粉碎的缺点。Cebi等[15]采用ATR-FTIR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绿茶、绿咖啡和混合花茶中西布曲明的检测进行了研究, 数据表明, 在西布曲明含量为0.214~6.86 mg/kg范围内, 被测试的225份样品, 无一例错误预测, 可以成功地确定活性物质的存在水平。Deconinck[13]等采用ATR-FTIR光谱技术对胶囊、凝胶胶囊、粉末、水果饮料、速溶咖啡等减肥产品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不同的基本化学计量技术进行数据解释, 发现ATR-FTIR技术与K近邻算法相结合, 可对所有阳性产品进行正确判断, 而且假阳性出现比例最低。这可应用于进一步仪器检测前的初筛。
流动注射-串联质谱法(FI-MS/MS)是以流动注射的方式, 将样品直接注入质谱仪中进行检测的一种分析手段, 由于没有色谱部分的分离过程, 进而实现快速检测的目的, 同时可降低色谱流动相变化对质谱检测结果的影响, 可用于复杂基质中低残留物质的高通量分析[29]。Song等[16]报道了一种采用FI与串联质谱相结合的方式, 测定减肥产品中西布曲明、N-单曲甲基西布曲明、N, N-双去甲基西布曲明和酚酞的方法。在2~250 ng/mL范围内, 四种药物的检出限分别达到0.3、0.3、0.3、0.6 ng/mL, 定量限达到1、1、1、2 ng/mL。
近年来, 离子淌度谱法(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IMS)也叫离子迁移谱法, 许多现场检测仪器都是基于IMS的原理制备而成。由于其仪器构造简单小巧, 操作方便, 价格相对低廉, 在现场检测、过程监控、突发事件处理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Jamie等[30]将减肥类产品进行甲醇提取后, 采用手持式和台式离子迁移谱仪, 对包括西布曲明及其两种代谢物、氟西汀、奥利司他等药物在内的13种减肥药物进行了检测, 其中10种药物的检出限低于20 ng, 西布曲明的检出限低于2 ng, 可应用于实验室进一步仪器检测前的样品初筛。
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技术是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分析技术, 它结合了毛细管电泳具有的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样品消耗量少以及质谱检测具有的高灵敏度和强结构解析能力等优点, 现已成为倍受分析化学工作者关注的新型微量分析技术[31]。Vagner等[20]报道了采用CE-MS/MS对非法添加的6种麻黄碱类药物进行检测的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纯化, 之后在键合相为聚乙烯醇的毛细管中进行电泳分离, 以避免目标物被吸附在毛细管内壁。再经ESI-MS/MS检测, 6种麻黄碱类药物的检测限到0.02~0.06 μ g/L, 回收率在85%~123%, RSD≤ 6.1%。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对复杂基质进行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具有测定迅速、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样品制备简单、检测方式灵活等特点, 并且随着近年来磁场强度的提高、高敏探头的出现, 其灵敏度也不断提升, 在减肥产品的非法添加物检测方面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2, 33, 34]。Rabab等[35]对160种标榜100%纯植物成分的减肥产品进行了1H NMR检测, 结果显示56%的产品含有药物成分, 其中43例检出了西布曲明, 其含量在0.1~22 mg之间, 9例检出酚酞, 含量在0.05~56 mg之间, 12例含有西地那非, 4份样品含有氟西汀, 1例含有奥利司他, 1例含有氯卡色林(一种新型减肥药)。其中, 23例样品为复合添加, 含有2种或以上药物成分。
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很成熟的分离分析技术, 也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分析手段之一, 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Li [23]报道了一种采用气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 检测减肥产品中7种非法添加药物的方法。片剂、液体制剂、混合植物粉末等样品经2%甲酸溶液提取后, 采用强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 在VF-5MS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 并采用EI-MS/MS检测, 在23 min内实现对7种药物的测定, 回收率在80.1%~106%, 检出限为7.5~359 μ g/kg。采用建立的方法对六个批次的保健产品进行检测, 其中五种产品中检出西布曲明。
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结果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样品处理简单等多项优势, 是分析领域定性定量检测最常用的技术之一。Kim等[22]采用LC-MS/MS方法对188种减肥产品进行了检测, 检测物包含29种非法添加药物。样品处理方式简单, 直接将1 g样品在甲醇中超声提取30 min, 经0.22 μ m滤膜过滤后进行仪器分析。23种药物的检出限为0.03~7.5 ng /mL, 定量限为0.08~30.00 ng /mL。在188种减肥产品中, 有62个产品检出非法添加药物, 共涉及9种药物, 其中西布曲明的检出率最高, 占22.7%。Zhang等[36]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灵敏度高的LC-MS/MS方法对固体、液体和油性三种基质的减肥产品中的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麻黄碱、去甲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等五种麻黄碱类物质进行检测, 并在503份案样品中得到应用。其中, 固体基质中五种麻黄碱类的线性范围为10~1000 ng/g, 检出限低于5 ng, 液体基质中为1~100 ng/mL, 检出限低于0.5 ng/mL。
当前关于减肥产品中非法添加药物的检测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 现场快速初筛和实验室确证检验的方法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相关报道。但当前研究多局限于减肥产品中非法添加药物原体的检测, 而对药物进入体内后其原体和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针对因食用含非法添加药物的保健品而引起的中毒案件, 准确对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原体及其代谢标志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是此类案件定性的关键证据, 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