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现场物证搜索中的应用研究
齐敏珺1, 陈奕桦2, 王新全1, 于翠荣1, 戚君仪1
1.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9
2. 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山东 青岛 266000

第一作者简介:齐敏珺(1985—),女,湖北荆门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E-mail:qiminjun123@qq.com

摘要

目的 验证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现场勘查中对痕迹物证进行快速搜索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成像仪对血迹、火药、毛发、隐藏/覆盖文字等进行了实验,采集了光谱范围650~1100 nm,光谱分辨率10 nm的光谱图像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现深色或花色布料上的血迹,但显现效果受血液浓度、血量以及布料在近红外谱段的反射率影响,稀释10倍以上的血迹及清洗后血迹较难显现;同时,使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更容易发现深色织物上的火药和毛发纤维,特别是对织物上图案背景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该技术还可用于显现隐藏/覆盖文字,甄别不同的物质材料等。结论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现场快速搜索发现物证方面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发更加小型化的光谱相机提供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 光谱成像; 近红外; 物证搜索; 犯罪现场
中图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17)01-0015-006 doi: 10.16467/j.1008-3650.2017.01.003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NIR Spectral Imaging Technique in Searching for Crime Scene Evidence
QI Minjun1, CHEN Yihua2, WANG Xinquan1, YU Cuirong1, QI Junyi1
1. Qingdao Academy for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Shandong, Qingdao 266109, China
2.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tachment of Qingdao Public Security Bureau, Shandong,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near-infrared (NIR) 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searching for the evidence at crime scene.Methods With the self-developed portable NIR spectral image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blood, firecracker powder, hair, hidden or overlaid letters/text and other evidence-category materials. Spectral images, collected from 650 nm to 1100 nm under the stepping interval of 10 nm,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NIR 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could enhance the blood visualization on the fabric of dark or complex background, yet the effect was affected by both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the NIR reflectance of the background substance. Besides, blood, when diluted more than 10 folds or washed, could be hardly detected. Meanwhile, NIR 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can make it easier to discover firecracker powder and hair on dark fabric, especially lessening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background from fabric. In addition, the technology could be applied to show hidden or overlaid letters/text and identify materials of different substances.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o quickly find evidence in crime scene with NIR spectral imag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here should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the spectral camera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more compact.

Key words: spectral imaging; near-infrared (NIR); evidence search; crime scene

刑事犯罪现场中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对案件的侦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案件的起诉、判决提供证据支撑。目前痕迹物证的检验主要使用光学检测、物理化学检验等方法, 其局限性在于传统的光学检测无法检测微弱的痕迹或复杂背景下痕迹, 物理化学显现方法为有损检测, 且一些显现方法操作上较复杂、易受其他物质干扰。光谱成像技术可同时获取目标的两维空间信息与一维光谱信息, 在获取样本直观图像的同时还可获取物质的化学组分信息, 同时它还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从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可知[1, 2, 3, 4, 5, 6], 光谱成像技术在血迹、指纹、油墨、火药等刑事犯罪的痕迹检验方面具有可行性, 目前已在实验室开展了较多研究, 但还较少见报道可应用于现场痕迹物证搜索的高光谱物证检验技术和产品。按照光谱范围, 应用于物证分析的光谱成像技术可细分为紫外光谱成像技术、可见光谱成像技术和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其中, 紫外光谱成像技术主要用于指纹的显现增强和固定[7, 8, 9], 如各种光滑表面上的潜指印(如透明玻璃、刀刃), 还可用于拍摄鞋印、显现皮肤损伤和消退的疤痕以及发现材料表面的小刮擦和缺陷等, 但紫外光谱成像一般使用紫外光源, 它对暴露的皮肤和眼睛有害, 同时, 也可能损坏物证中包含的DNA证据, 因此, 这种方法很少用于现场痕迹物证的大面积搜索。实际上, 仅当在很小的范围、较短距离内搜查可疑客体表面上的指印时才使用它。可见光谱成像技术由于采用的光谱范围为肉眼可见谱段, 通常用于对颜色的较细甄别, 可用于实验室经物理化学显现后的指纹及其他物证增强, 特别是同色系背景上的指纹增强和杂乱背景上的指纹增强, 还可用于毛发纤维和油墨等显微光谱成像鉴别[10, 11]。与可见光高光谱成像不同, 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分子振动信息, 因此可得到更多的物质成份信息。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物证分析中的应用又包括近红外光谱成像和中红外光谱成像, 由于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频吸收带都出现在中红外区, 因此文献[1-3]中对中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较多, 包括中红外光谱成像探测显现潜在血迹和指纹等。如Van Dalen研究表明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结合全反射衰减技术(ATR)可探测沾有血迹衣服上的血红蛋白。Botonjic等也发现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可用来检测血斑。Tahtouh等研究发现很多未处理指纹的光谱在3 333 nm附近出现峰值(C-H stetching振动), 这些峰值对于大多数有机成份都存在, 它们可以被用于显现金属、矿物和陶瓷等不包含C-H键的物质背景上的指纹。Bhargava等使用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显著分离了两个按压手指条件不同的重叠潜指纹。虽然中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物证检测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仪器采集数据的速度较慢, 多应用于实验室环境, 依赖于校准数据库和模式识别方法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理解, 不适合于现场应用。相对来说, 近红外光谱能反映分子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不仅包含了物质的化学信息, 还包括物理信息, 而且近红外光谱成像从技术上更容易实现, 检测速度快, 且无需对样本进行预处理, 这些优点都十分有利于它应用于现场勘查中痕迹物证的搜索[12]

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 初步探索了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物证快速搜索中的应用, 并针对复杂背景下血迹、火药、毛发等开展了实验, 给出了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图1为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的实物图及原理框图, 仪器性能参数见表1

图1 便携式光谱成像仪实物图及结构原理图Fig.1 Physical picture and structure diagram of portable spectral imager

表1 仪器性能参数 Table 1 Instrument performance

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主要由光学子系统、成像子系统、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电源和应用软件等组成。其中, 光学子系统由前置镜头、中继镜前、后组和分光元件组成。成像子系统主要由CCD相机构成。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由嵌入式处理器、液晶触控屏等组成。应用软件包括数据采集软件和光谱图像分析软件。使用时, 由光学子系统收集光信号并进行光谱分光, 由成像子系统获取图像数据, 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实现系统控制, 并采用液晶触控显示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由数据采集软件配合完成对数据采集的控制, 同时, 数据采集软件还具备现场实时处理数据的功能。光谱图像分析软件提供了离线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和高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独立的锂电池为光谱成像仪、嵌入式处理器和液晶触控显示屏提供电源, 使得整个系统在无任何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可独立工作, 满足现场应用的需求。系统可额外配置主动光源进行照明。

图2所示的数据立方体为高光谱成像仪采集得到的黑布上血迹的数据, 可以看到, 所谓的光谱成像即是在普通的二维空间成像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维光谱信息, 对于空间图像中的每一点, 按照光谱维展开, 就是这一点对应的光谱曲线, 如图3所示, 由于不同物质成分不同, 其对应的光谱曲线存在差异, 从而可以利用目标的光谱进行识别和分类。一些在可见光谱段不能表现出来的物质差异, 却可以在红外谱段中显现出来, 光谱成像仪能够记录这些谱段的图像, 因此, 非常有助于显现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差异或潜在目标。

图2 数据立方体Fig.2 Data cube

图3 光谱反射曲线(绿线:黑布; 红线:血迹)Fig.3 Reflectance spectrum of black cloth (green) and blood (red)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图1所示便携式光谱成像仪分别采集深色或复杂背景下血迹、火药、毛发纤维、文字及其他材料的光谱图像数据立方体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的软件为自主开发的高光谱图像数据处理软件SpecImgAnalyzerV1.0, 该软件提供了光谱解混合、光谱分类、图像处理等多种数据分析工具, 通过对被测目标进行形态与光谱分析, 可高效识别、侦测出肉眼难以区分的物质。

1.2.1 血迹实验

实验准备了15块黑色/花色布料(如图4), 材质包括西裤布料、棉布、尼龙、聚酯纤维、粘纤等, 布料的具体组分比例未知, 但几乎各不相同, 在15块布料上各滴上3滴血形成血斑, 待干后使用光谱成像仪进行检测。准备检材过程中发现, 血迹很难渗透到布料中, 多数在布料表面形成血斑, 呈暗红色, 肉眼可区分, 15块布料中, 12块布料上的血斑肉眼可见, 3块布料上(2/3/15号)的血斑不可见。

图4 15块带血迹的布料外观图Fig.4 Appearance of 15 textiles tainted with blood

1.2.2 火药实验

在两块黑色布料上洒落了一小撮火药粉末(约3 mg), 包括点燃过的火药灰和未燃烧过的火药各一撮, 其中一块布料为表面带绒毛的布料, 另一块为西裤布料。使用光谱成像仪检测是否能发现火药并分辨点燃过和未燃烧的火药。

1.2.3 毛发实验

在深色布料及花色布料上放置头发, 使用光谱成像仪进行检测和快速搜索。

1.2.4 文字重现实验

检材1为黑色鼠标垫上用晨光牌黑色中性笔与黑色油性记号笔分别书写“ 青岛欢迎你” , 肉眼无法看到潜在的书写笔迹。检材2为晨光牌黑色中性笔书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后, 用晨光牌黑色油性记号笔覆盖。

1.2.5 物质甄别实验

采用光谱成像仪对镜头及真假树叶进行成像并采集数据, 分析比对不同材料的光谱曲线, 对材料进行区分。

2 结果
2.1 血迹实验结果

使用仪器检测发现, 对于12块肉眼可见的血斑, 在可见光波段(650 nm, 见图5中5、6、11、12号)都能检测出来, 表现为:布为深色调, 血斑为浅色调, 在近红外波段(810 nm, 见图5中1、2、3、4、7、8、9、10、13、14、15号), 一些布料上的血迹较明显(布为浅色调, 血斑为深色调), 而个别布料上的血迹不明显, 血斑与背景反差较小, 易受光照和阴影等影响判断, 这主要与布料的反射特性和血迹的反射特性的差异有关, 差异越大血迹越明显, 同时发现, 近红外波段对花布上背景抑制得很好。

图5 血迹探测Fig.5 Detection of blood on the kind-different textiles

对于3块肉眼不可见的血斑, 3号样品在近红外波段与背景的图像反差较明显, 将血液使用自来水稀释5/10倍后滴到该布上仍可检测到血斑, 继续稀释到25倍后则不能检测到, 见图6。2号和15号布料在近红外波段检测不到血斑。但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同的方法重新在上面滴血再次实验, 血量增加一倍, 结果发现:在近红外波段, 两块黑布上的血斑均能探测到, 黑布呈现浅色调, 血斑呈现深色调。分析这两块检材的特点, 一块上面分布着较长的绒毛, 绒毛对血迹吸附性较差, 第一次检测不成功可能由于血迹渗透到绒毛下面被遮盖而不能探测到, 另一块检材布料手感较硬, 吸附性很差, 第一次检测不成功可能由于吸附血迹太少不能探测到。

图6 血液稀释5/10/25倍检测结果Fig.6 Detection of the blood diluted by 5/10/25 fold

从血斑肉眼可见的布料中挑选了5块, 放入清水中浸泡2 h, 取出后晾干, 布料上的血斑几乎不可见, 然后用仪器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仅有5号布料上的血斑还隐约可见, 其他4块布料上不能检测到原来的血斑留下的痕迹, 见图7。

图7 清洗后布料检测结果Fig.7 Detection of blood on the washed textile

2.2 火药实验结果

带绒毛的布料较容易吸附火药灰, 且布料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较大, 在图像中呈现较浅色调, 其上深色的火药很明显(图8); 西裤布料对火药吸附力相对差, 而且布料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较小, 其上深色的火药相对而言更难检测, 在可见光650 nm反而更加明显(图9), 同时还发现, 火药较浓密的区域在近红外谱段的图像中有表现, 火药较稀疏的区域在图像中与背景几乎不可分辨。同时, 燃烧后火药灰和未点燃火药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谱形基本相似, 但在反射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软件的解混合功能提取火药的图像并增强, 见图8, 燃烧后的火药在图像中表现得更加明亮。洒落在手背上的微量火药很难检测。

图8 火药检测(左上)实物图(右上)850nm光谱图像(左下)光谱解混合提取的火药图像(右下)燃烧前/后火药的反射光谱Fig.8 Detection of powder ignited or not. Physical picture (upper left); spectral image of 850nm (upper right). Extracted image (lower left) of powder by spectral unmixing; reflectance spectrum (lower right).

图9 火药显现(左)实物图(中)650nm光谱图像(右)850nm光谱图像Fig.9 Powder reappearance. Physical picture (left); spectral image of 650nm (middle); spectral image of 850nm (right).

2.3 毛发纤维实验结果

在近红外波段, 深色布料呈现的色调较浅, 花色布料上的图案抑制的很好, 在较亮的背景下毛发呈现深色, 更容易被发现, 见图10。

图10 毛发搜索(左)实物图(右)840nm光谱图像Fig.10 Hair search. Physical picture (left); 840nm-spectrum image (right)

2.4 文字重现结果

利用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可鉴别出两种不同的潜在笔迹, 以不同颜色区分(图11(上))。同时, 利用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在近红外谱段可重现被覆盖的文字, 图11(中)为黑色中性笔书写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 然后使用另一支黑色油性笔覆盖, 图11(下)为采集完数据立方体后利用软件中光谱解混合方法进一步处理得到的伪彩色图像。

图11 文字重现Fig.11 Retrieved result of spectral images of text

2.5 物质甄别结果

图12中肉眼或相机无法分辨镜头的材料组成, 利用高光谱成像仪可明显鉴别出镜头由几种不同的材料制成, 以不同颜色区分, 它们对应的光谱曲线也各不相同。图13中真叶和布仿制假叶混在一起, 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可以明显区分出两者不同。

图12 物质甄别(左)光谱图像分析结果(右)物质反射光谱曲线Fig.12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analytic result of spectral images (left); reflectance spectrum (right).

图13 真伪甄别(左)820nm光谱图像(右)反射光谱曲线Fig.13 Discrimination of true/false object. 820nm-spectrum image (left); curve of spectral reflectance (right).

3 讨论

运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可以较好地显现深色布料上的血迹, 血迹在背景上普遍呈现深色调, 但显现的效果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血液浓度或血量, 如血液稀释到10倍以上就较难检测, 血量较少或清洗血迹后, 都很难检测到可能残留的血迹; 二是布料的反射率, 经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布料, 有些布料在近红外谱段的反射率大, 其上深色的血斑与背景反差大更容易被发现, 有些布料在近红外谱段的反射率较小, 与血斑的反差小, 发现其上的血斑相对较难。运用近红外光谱成像, 可以较好地显现深色布料上的火药, 显现效果也受到深色布料反射率和火药量的影响, 微量的火药较难检测。同时, 运用近红外光谱成像可以更容易发现深色或花色织物上的头发, 特别是花布上, 近红外对背景图案有抑制作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隐藏/覆盖文字的显现、各种不同材料的甄别和发现真伪等。采用单个近红外谱段即可发现一些客体背景上的异常目标, 这对于现场快速搜索非常有利, 但要定性地对物质进行识别, 还需要更多的光谱特征支持, 在实验所用谱段范围内, 若物质光谱特征差异不明显, 则在物质识别与区分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近红外光谱成像可以获取物质的精细光谱, 这一点明显区别于普通红外照相, 后者仅能获取一幅红外图像, 信息量较有限。通过分析与物质组分特性相对应的光谱特性, 能区分物质之间的微小差异, 实现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提取典型物证的光谱特征, 选择少数最有效的光谱谱段采集图像, 可大大提高数据采集与分析速度, 从而满足现场物证搜索对仪器工作效率的要求。选取有效谱段的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的典型物证与常见背景的光谱特点进行具体研究分析。

采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成像仪对刑事犯罪现场可能出现的血迹、火药、毛发及其他物证开展了实验, 采集了650~1100 nm范围内的光谱图像, 光谱分辨率10 nm, 分析结果验证了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现场快速搜索发现物证方面具有可行性, 采用单个谱段即可明显观察到目标与背景的反差, 而且近红外谱段对纺织物上花色背景具有较好地抑制作用。但若要定性地识别物质, 则需要更多光谱特征支持, 未来可更加深入地研究典型物证在近红外谱段的光谱特征, 通过单个谱段或组合少数几个特征谱段实现更加小型化的光谱相机或多光谱成像仪, 降低仪器成本, 提高仪器检验针对性, 从而针对不同的目标, 开发出更加易于推广的光谱成像现场物证搜索仪器系列产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Cullen, P, Edelman G. J, Van Leeuwen T. G, et al. Hyperspectral imaging for non-contact analysis of forensic trace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12, 22(10): 1-39. [本文引用:1]
[2] Kuula J, Polonen I, Puupponen H-H, et al. Using VIS/NIR and IR spectral cameras for detecting and separating crime scene details. Proceedings of SPIE, 2012, 83590P: doi: DOI:10.1117/12.918555. [本文引用:1]
[3] Kuula J, Puupponen H-H, Rinta H, et al. The challenges of analysing blood stains with hyperspectral imaging. Proc. SPIE, 2014, 91120W: doi: DOI:10.1117/12.2050180. [本文引用:1]
[4] Kuula J, Rinta H, Polonen I, et al. Detecting explosive substances by the IR spectrography. Proc. SPIE, 2014, 90730Q: doi: DOI:10.1117/12.2050157. [本文引用:1]
[5] 许小京, 黄威. 光谱成像技术在物证鉴定领域的应用[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 41(12): 3280-3284. [本文引用:1]
[6] 黄威, 王桂强. 光谱成像在物证检验中的初步实验研究[J]. 刑事技术, 2006, (2): 3-7. [本文引用:1]
[7] Wagner J H. Applications of UV-visible spectral imaging in forensic science. Auckland : University of Auckland , 2008. [本文引用:1]
[8] Dowler S W. Applications of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iques to forensic image analysis. Auckland : University of Auckland , 2010. [本文引用:1]
[9] 黄威, 张旭毅, 许小京, . 紫外光谱成像技术显现潜在油汗混合指印的初步探索[J]. 刑事技术, 2010, (5): 15-17. [本文引用:1]
[10] 黄威, 许小京, 俞涛, . 应用光谱成像技术消除捺印指印下签字笔背景实验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 46(6): 1164-1170. [本文引用:1]
[11] 齐敏珺, 王新全, 于翠荣, . 静态显微光谱成像系统的研制[J]. 光学精密工程, 2015, 23(5): 1240-1245. [本文引用:1]
[12] Farrar A, Porter G, Renshaw A. Detection of latent bloodstains beneath painted surfaces using reflected infrared photography[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12, 57(5): 1190-119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