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地理刻画在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中的运用
丁根元1, 宋玉勇2, 方俊杰3,*, 陈林3
1. 安庆市公安局, 安徽安庆 246004
2. 黄山风景区公安局, 安徽黄山242700
3. 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 合肥 230061
* 通讯作者:方俊杰(1976—),男,安徽庐江人,硕士,副主任法医师,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损伤检验。E-mail:iamfangjunjie@163.com

作者简介:丁根元(1979—),男,安徽怀宁人,学士,主检法医师,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损伤检验。E-mail:112774090@qq.com

摘要

犯罪地理刻画是一项侦查策略,也是一种刑事技术手段。在系列案件侦办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刻画除传统的生理刻画、心理刻画等外,犯罪嫌疑人的住址(地理)刻画显得尤为重要。犯罪嫌疑人的住址刻画是犯罪地理刻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系列案件犯罪地点的分析,推测犯罪嫌疑人最可能的住所地。本文通过介绍一起系列强奸杀人案件的侦破过程,阐述犯罪地理刻画的圆周假设理论方法,介绍犯罪地理刻画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案件的侦破验证犯罪地理刻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犯罪地理刻画; 系列案件; 心理画像
中图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6)04-0333-03 doi: 10.16467/j.1008-3650.2016.04.019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in Detection of Serial Rapes and Homicides
DING Genyuan1, SONG Yuyong2, FANG Junjie3,*, CHEN Lin3
1. Anq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nhui, Anqing 246002, China
2. Huangshan Scenic Area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nhui, Huangshan 242700, China
3. 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 Anhui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Hefei 230061, China
Abstract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is both a tactics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one of means of forensic technology. In detection of serial criminal cases, the suspect’s inhabitancy profil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one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o their parts efficiently, because such geographic profiling about the suspect can expose the residence or the place where the suspect had committed crime or will offense once more. Therefore, the most likely place for the suspect to stay will be judged or even confirm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detecting a case of serial rapes and homicides, elaborates the circle hypothes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and narrates its main contents. The solution of the case cited here proves the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is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Keyword: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serial cases; psychological portrait (profiling)

犯罪地理刻画(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CGP)亦称犯罪地理画像, 是案犯刻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系列案件中, 作案人住所的刻画是案件分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犯罪地理刻画的主要特征就是确定作案人的居住范围。犯罪地理刻画既是一项侦查策略, 也是一种刑事技术[1]

本文介绍犯罪地理刻画在一起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侦破中的运用, 并依此对该系列案件案犯居住场所的刻画作简要论述。

1 基本案情

2015年4月17日, 我省某县发生一起杀人案件串并起另3起案件。根据案件发生时间, 将4起案件依次命名为“ 2013· 8· 9” 、“ 2014· 10· 11” 、“ 2015· 2· 14” 和“ 2015· 4· 17” 。

1.1 案件A-201389案件

2013年8月9日凌晨4时许, 张某(女, 1952年4月15日出生)出门晨练时, 在某县工业区内被犯罪嫌疑人尾随, 后遭到殴打、性侵, 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将其钱包抢走。致使张某会阴部损伤出血, 在案发现场提取的毛巾上检出犯罪嫌疑人的精斑。

1.2 案件B-20141011案件

2014年10月11日13时许, 姚某某(女, 1937年3月31日出生)在某镇某村某地干农活时, 一名骑摩托的陌生人借故搭讪而欲对其强奸, 姚某某称自己有病, 犯罪嫌疑人放弃性侵, 但抢走姚某某的一对金耳环。

1.3 案件C-015214案件

2015年2月14日17时许, 某镇某组村民车某某(女, 1966年5月出生)在从某街道回家途中, 遇到一名骑摩托的中年男子, 该男子提出要带车某某, 但见车某某拨打其家人电话而离去。

1.4 案件D-2015417 案件

2015年4月17日上午10时, 某镇某村村民钟某某(女, 1944年11月4日出生)被人发现死在该镇某敬老院附近一村村通公路边树丛中, 下身赤裸。现场散落有死者拖鞋、裤子, 尸体北侧发现一个“ 怡宝” 牌无瓶盖的空矿泉水瓶, 尸体腰部右侧发现一个白色瓶盖, 尸体腰部下方发现一枚“ 黄鹤楼” 牌烟蒂。尸检见面部有多处擦伤, 唇粘膜擦伤, 牙龈出血, 颈前区数处有小片状挫伤及颈部肌肉出血, 双侧肋骨多发性骨折。

1.5 4起案件的地理位置

该4起系列串并案的地理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4起案件发生地点Fig.1 Places where the four cases occurred

2 现场分析
2.1 案件串并

4起案件中, “ 2013.8.9” 案件中嫌疑人在作案时遗留下精斑, 经检验与“ 2015.4.17” 案件现场遗留的烟蒂及矿泉水瓶口的DNA基因型一致, 这两起案件具备“ 硬件串并” [2]条件。

4起案件可用于“ 软件串并” [3]的依据有:

(1)侵害对象都是中老年妇女;

(2)作案手段, “ 2013.8.9” 、“ 2014.10.11” 、“ 2015.2.14” 3案, 根据受害人口供, 作案人都采取尾随方式接近受害人;

(3)作案动机, “ 2013.8.9” 、“ 2014.10.11” 、“ 2015.4.17” 3案件, 犯罪嫌疑人都对受害人实施或预性侵, 作案动机符合谋性;

(4)作案环境, 除首发“ 2013.8.9” 案件在城郊外, 其余3起案件都发生于较偏僻的农村田野或附近场所;

(5)对犯罪嫌疑人模拟画像中, “ 2013.8.9” 、“ 2014.10.11” 、“ 2015.2.14” 3案件的受害人描述相似。

另外, 从4起案件的特征来看, 一是作案时间符合相对延续及频率加快的特点; 二是作案地点相对稳定, 三是作案导致的结果(前伤、后死)倾向于犯罪逐渐升级。

2.2 案犯的地理(住所)刻画

犯罪地理刻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2]

(1)相对固定活动区域的系列杀人、强奸、纵火案件;

(2)作案人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

(3)案件数量一般不少于4起;

(4)尽可能明确首发案件时间;

(5)所有案件案发时间顺序准确。

本文4起案件中, 特别是“ 2013.8.9” 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作案时间为凌晨两点, 骑自行车作案, 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应是本地人, 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再结合4起案件的其他条件, 认为此系列案件具备犯罪地理刻画的条件。根据犯罪地理刻画圆周假设理论的人工地图标注法[2], 结合理论及实践操作[3], 本案虽然根据受害人反映犯罪嫌疑人有县域西边口音, 且“ 2014.10.11” 与 “ 2015.2.14” 两案案发地较近, 但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应该在首发案件“ 2013.8.9” 案件附近(图2)。

图2 嫌疑人居住地与首发案件距离Fig.2 Distance of the suspect’ s residence from the place of first case

3 破案经过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 由于其中两起案件现场遗留犯罪嫌疑人DNA, 故根据Y染色体进行家族排查, 但因该Y染色体家系混乱, 未能取得明显进展。根据案犯的生理与社会特征及住所刻画, 案件嫌疑人应具备年纪较轻、身体瘦弱、县域西边口音(“ 2015.2.14” 案区域)、住所在“ 2013.8.9” 案发地附近等特点。专案组围绕此特点进行侦查, 最后结合视频侦破了该4起系列案件。根据犯罪嫌疑人交待, 其居住地点符合运用犯罪地理学分析刻画的结果(图2☆处)。

4 讨论

犯罪地理刻画是在系列案件中对作案人住所进行刻画的一门技术分析。国外学者金· 罗斯姆(Kim Rossmo)自1990年初开始对犯罪地理刻画进行系统研究, 如同犯罪心理画像一样, 犯罪地理刻画被称为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一项切实有用的刑事技术。

犯罪地理刻画最基本的核心学说和原理是依据心理地图的“ 就近原则[4]” , 该理论认为人适应在熟悉的环境中活动的心理, 大多数作案人都会行走一定的距离去实施犯罪, 但也不会太花气力, 案犯最先实施的犯罪, 最常见的就是在居住地一定范围。这主要是因为作案人一方面在选择犯罪地点时要尽量考虑避开熟人及熟悉的环境, 防止作案时被认出及作案后被纳入调查范围; 另一方面, 作案人选择的犯罪地点也不能离居住地太远, 从而有利于其作案后迅速逃跑、毁灭证据等。在“ 就近原则” 这个最基本的学说基础上, 英国心理学家David Canter提出了“ 圆周假设” 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将系列犯罪地点的位置全部标注在地图上, 找出两个相互之间最远的犯罪位置, 用这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做直径, 可以画一个包括所有犯罪地点的圆, 作案人就应居住在这个圆圈里。根据“ 就近原则” 及“ 圆周假设” 理论, 可以推断作案人居住地的大致位置, 侦查范围可依此划定。运用“ 就近原则” 及“ 圆周假设” 对作案人住所的刻画, 需要解决的核心内容是首发案件的确定。在系列案件中, 特别是系列强奸案件中, 由于有很多隐案存在, 单纯依靠作案时间确认首发案件依据不足, 在案件侦办过程中, 还应根据具体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判定。

本文系列案件, “ 2013· 8· 9” 案件被认定是首发案件的依据除时间最早外, 更重要的依据是发案在凌晨两点, 且犯罪嫌疑人骑自行车作案, 分析案犯居住地应离案发地不远, 适用“ 就近原则” 。在系列案件中, 犯罪地理刻画可以解决作案人居住地的推测。但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大, 特别是对于非农村区域或包含非农村区域的案发地, 单凭犯罪地理刻画难以排查犯罪嫌疑人, 此时就需要结合案件中的其他条件。如本文“ 2015· 2· 14” 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县域西边口音, 为本案的犯罪嫌疑人刻画找到了突破点, 再结合其他侦查手段, 形成侦查证据链。本例系列强奸杀人案件的侦破, 说明犯罪地理刻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当然, 目前犯罪地理刻画对作案人住所的刻画还是一个大致范围的分析, 如何提高准确性, 国外一些学者[5, 6, 7]也有研究分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闵建雄, 命案现场分析的概念问题[J]. 刑事技术, 2010, 2: 38-40. [本文引用:1]
[2] 闵建雄, 命案现场分析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3. 336. [本文引用:3]
[3] 闵建雄, 朱少建, 张海陆. 广西陆川系列案件案犯住所刻画[A]. 第四届全国凶杀案件法医现场分析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3. 102-104. [本文引用:2]
[4] 迪·仅·罗斯姆.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M]. 李玫瑾,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1]
[5] Joshua Kent, Michael Leitner. Efficacy of stand 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and Offender Profiling 2007, 4: 147-165. [本文引用:1]
[6] Mohler George, Short Martin B. Geographic profiling from kinetic models of criminal behavior[J]. 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matics, 2012, 72(1): 18. [本文引用:1]
[7] M burulucy, Helbichmarco.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 of criminal geographic profiling methods: the case of dand ora, Kenya[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15, 67(1): 11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