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法医检验1例
项明, 何一泓, 韩志杰
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230001
摘要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14)03-0059-02
1 案例资料
1. 1 临床资料

患儿, 男, 15天, 因 “ 中央型前置胎盘、孕母阴道流血4天” 于某年8月18日22时急诊剖宫产娩出(胎龄32+5周), 生下不哭, Apgar评分6’ -10’ (心率、呼吸、皮肤颜色、肌张力各扣一分), 出生体重1680g, 生后生活力低下, 遂急转新生儿科。入院诊断为: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败血症, 早产儿, 低体重出生儿。

患儿9月1日晨出现发热, 体温37.8℃, 后体温正常, 腹泻4次。2日腹平软, 腹稍膨隆。3日13时出现呕吐、腹胀, 呕吐为咖啡样液体, 腹膨明显, 肠鸣音消失。 4日零时15分突然出现心律、呼吸骤停, 氧饱和度测不出, 经积极抢救心律及氧饱和度逐渐恢复; 5时出现反复呼吸暂停, 伴氧饱和度下降; 10时患儿腹胀严重, 呼吸较昨天差; 22时血压监测提示39/12mmHg, 后复多次监测血压均较低。5日5点40分患儿突发氧饱和度下降, 随即呼吸、心跳停止, 抢救无效后死亡。

1. 2 尸体检验

体表未见机械性损伤。腹部膨隆, 双侧腹壁及左腹股沟见3处片状皮下出血。双肺各肺叶表面均见散在点片状出血; 心脏重28g, 未见畸形, 各瓣膜形态及周径长度未见特殊改变。腹腔内见血性积液, 肠腔胀气, 肠管充血, 小肠见黑色坏死区 (长约80cm, 末端距回盲部15cm) , 坏死区肠管粘连(见图1)。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

1. 3 病理组织学检验

显微镜下病变肠壁各层均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病变粘膜呈深浅不一的坏死改变, 重者粘膜全层均见大片出血, 肠粘膜坏死脱落, 粘膜下层见大片出血坏死(见图2)。肠壁小动脉内见类纤维蛋白沉着、形成血栓。肠平滑肌可见断裂、坏死改变。

图1 肠管充血、坏死粘连;

图2 肠壁中性粒细胞浸润, 粘膜全层片状出血伴坏死脱落 HE× 100

肺泡腔见均质红染水肿液, 肺间质淤血, 可见小灶性出血; 肝窦瘀血; 脾淤血; 余脏器镜下未见异常。

2 讨 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少见而又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肠道疾病[1], 多发生于有严重缺氧和严重感染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出生儿, 其临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 腹部X线平片以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 病理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的坏死为特点。目前国内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而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病死率高达50%[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因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表明是多种原因联合引起, 与早产、肠道感染、肠道缺血缺氧损伤、肠道发育不成熟、肠粘膜的高免疫反应等相关, 其中与肠道缺氧和肠道感染关系密切。NEC临床表现多样, 多以腹胀、呕吐、便血三大症状为主, 重症患儿还可有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反应低下、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全身非特异性表现[3], 因其症状体征均缺乏特异性, 故早期诊断极为困难, 容易误诊。该病的发生可呈急性起病, 常以呼吸暂停为先兆, 病情突然恶化而不能与败血症相区别[4]

本例NEC患儿在新生儿科住院期间未能确诊, 初诊考虑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 产后19天在ICU病房死亡并导致医疗纠纷。法医尸体检验见其腹部膨隆, 腹腔内见血性积液, 肠腔胀气, 坏死区肠管粘连, 显微镜下检验肠坏死诊断明确, 结合临床病历资料示患儿出现呕吐、腹胀、反复呼吸暂停、低血压等症状, 综合其法医病理学改变及临床症状表现均符合相关资料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描述[4, 5], 分析认为系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导致死亡。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罕见, 且死亡率高, 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 仅凭临床表现不能做出NEC的诊断; 二是本病起病隐匿, 而病程进展迅速, 难以在早期进行综合诊治处理。临床诊治上除了需要细致动态地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外, 还需结合特异的辅助检查(腹部X线片、B超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达到早期诊断是NEC防治的关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翟敬芳, 吴杰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1例分析[N].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2): 99, 101. [本文引用:1]
[2] Yost CC.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athogenesis[J]. J Infus Nurs, 2005, 28(2): 130-134. [本文引用:1]
[3] 秦嘉丽.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进展[J]. 重庆医学, 2012, 41(19): 1991-1992. [本文引用:1]
[4] 张惜阴. 实用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99-500. [本文引用:2]
[5]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75-47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