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爆胎的交通事故中, 如何识别是先爆胎而后引发了交通事故, 还是在交通事故中出现了爆胎, 往往是交通事故处理人员遇到的难题。从结果上看都是爆胎, 但驾驶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不同, 造成爆胎的成因和痕迹特征也不同。如何准确甄别爆胎的成因, 笔者通过多年对爆胎事故中痕迹特征的研究, 总结出一些可行性的见解, 供同行们参考。
爆胎是指车辆上正在使用的轮胎由于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致使轮胎爆炸破损的行为。爆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形式是车辆在正常行驶的自然状态下, 由于轮胎的磨损、气压、载重、车速、路面等原因, 致使轮胎内高压气体瞬间产生泄压, 发出爆炸声响, 造成轮胎破损, 导致车辆失衡, 或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这种爆胎的形式, 称之为自然爆胎。另一种形式是事故车辆在与其它车辆或公路设施等客体发生撞击的过程中, 轮胎受到对方客体尖硬部位的刺切或强力撞击而造成的爆炸破损, 这种爆胎的形式, 称之为撞击爆胎。两种不同的爆胎形式所产生的责任结果大不相同, 自然爆胎造成的交通事故, 属于交通意外, 驾驶员不承担刑事责任, 有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工伤。撞击爆胎仅是轮胎的破损行为, 和车体其它部件被撞毁一样, 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爆胎的交通事故中, 时遇驾驶员或其家属将撞击爆胎说成是自然爆胎, 企图逃避在交通事故中应负的责任或获得更多的赔偿。因此, 甄别不同爆胎形式所形成的痕迹特征, 还原事故真相十分重要。
自然爆胎发生后, 爆胎的胎壁有时会瘪在路面上摇滚前行, 在路面上留下摆动的摩擦痕迹, 爆胎的轮毂有时会露出胎外与路面产生摩擦, 形成“ 沟痕” (见图1), 沟痕上有时会留下银色的铝合金物质成分。
自然爆胎发生后, 一般驾驶员会本能的踩刹车制动, 制动后的轮胎会在地面上留下摩擦痕迹。在驾驶员未踩刹车之前, 已爆破的轮胎就已经开始与地面发生摩擦。因此, 两侧轮胎的摩擦痕迹有先后之分。爆胎的一侧起点在先, 且轮胎花纹痕迹变宽, 未爆胎的一侧起点在后, 轮胎花纹痕迹宽度正常。
自然爆胎发生后, 瘪胎部位的车体高度会有所降低, 尤其是前轮爆胎后, 瘪胎上部的车体高度会明显下降。当爆胎的一侧与其它车辆或公路设施撞击时, 撞击点会低于未爆胎的另一侧对应部位的高度(最大差距为4/5个轮胎)。
自然爆胎的轮胎裂口是由内向外一次性形成的, 而且只有一个爆点裂口, 裂口多呈弧形。外层和内层的裂口在位置和形状上基本对应。自然爆胎的外胎裂口的断面不整齐, 子午线断头长短不一(见图2)。在未被破坏的情况下, 子午线的断头指向胎外。
自然爆胎的轮胎裂口绝大多数出现在胎壁。因为胎冠的橡胶比胎壁厚, 能承受的压力更大, 更不易被气压冲破。偶有出现在胎冠的现象, 也多在翻新轮胎。因为翻新的胎冠与原有胎面难于完全融合, 导致胎冠的质量严重下降, 结果在胎冠上爆裂。翻新轮胎的爆胎裂口较大, 有的甚至会冲断金属子午线, 形成胎冠大面积断裂、剥离(见图3)。
自然爆胎后, 轮毂有时会露出胎外直接与路面接触, 在轮毂上留下被路面“ 啃咬” 过的痕迹(见图4), 痕迹上有时会粘附上路面上的沥青等物质。
撞击爆胎的现场刹车痕迹, 在路面上反映出的胎面花纹两侧均比较自然、清晰。撞击爆胎的车辆左右两侧撞击点的高度基本一致。
撞击爆胎的部位、形状、高度、创口周围的附着物颜色和质地必然会与其它车辆或公路设施的撞击客体相对应, 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
现场调查时, 注意走访听到巨大响声的次数, 从响声的差异中, 寻找自然爆胎的依据。如听到两声巨响, 只发现一次撞击, 另一次肯定是先爆胎的响声。
勘查现场路面有无颠簸及抛撒物等状况, 耐心听取当事人对以下状况的陈述:有无操作不当(急加速或急刹车)、车辆维护不够(轮胎气压过高或过低)、高温下长时间高速行驶、严重超载等, 这些状况容易造成自然爆胎的发生。
检验轮胎时, 要卸下爆胎, 并分离出内胎, 以便进行全面检查。不但要检查轮胎外壁及胎冠, 还要检查轮胎内壁及轮毂有无损伤, 内、外胎壁的破损有无贯通、对应, 内、外胎的破口上有无铁锈、漆片等颜色附着。
检查轮胎内有无异物。自然爆胎的事故中, 胎冠上可能嵌有铁钉等尖刺物体, 但胎内一般没有异物。若有坚硬客体碎片, 特别是轮毂碎片, 一般是撞击爆胎所遗留。
爆胎的痕迹特征, 有典型的, 也有不典型的, 有自然爆胎的, 也有撞击爆胎的, 总之还是比较复杂的。要寻找典型、可靠的痕迹特征利用, 对于孤立的不典型的一般性痕迹特证, 不要冒然轻下结论。
应将现场勘查、现场调查和轮胎检验三者意见进行综合研究论证, 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 以保证分析结论的准确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