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盗案件系一类熟悉现场情况的内部人员选择在恰当时间、恰当场合、使用恰当手法与行为方式盗窃的案件, 这类案件因犯罪嫌疑人对现场熟悉, 预审工作常常无从下手, 而心理测试由于可分辨是否犯罪嫌疑人, 增加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 甚至可为直接发现隐匿性很强证据提供线索, 所以心理测试是侦破该类案件的重要武器。由于内盗案件犯罪嫌疑人有其固有的心理特征, 所以对于内盗案件心理测试也应把握相应的测试技巧。
第一, 内盗案件因常是多人被怀疑并缺乏直接证据案件, 犯罪嫌疑人在测试过程中存在严重侥幸心理, 并且被怀疑人数越多, 其侥幸心理越重, 主观悔意被遮盖的可能性越大, 一旦经公平、公正检测, 意识到自己已被揭穿, 心理落差越大, 主动交待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 内盗案件因为常是犯罪嫌疑人见财临时起义, 一念之差犯罪, 这类人一贯表现不一定差甚至表现良好, 犯罪被识破后交待时注重“ 面子” 意识, 有很强的人格尊重的要求;
第三, 内盗案件因为犯罪嫌疑人预谋时间短, 主观恶度不大, 主观悔意强, 乐意坦白接受惩处意识强。
正因为有以上三点心理特征, 心理测试要注重充分尊重、平等对待每一名测试者, 充分建立测试员与被测人员间的信任感, 在测后谈话中充分发挥一切可给嫌疑人留“ 面子” 因素, 具体来说, 要在以下环节注重测试技巧。
内盗案件因为案情简单, 所以前期侦查及现场勘查研究往往所需时间不长, 基本摸排终结后就可进行心理测试, 这样可防止由于犯罪嫌疑人因多次审讯不承认而已形成心理定势, 本次承认后“ 面子上拉不下来” 的状况, 同时也可防止赃物赃款多次转移, 在探索线索测试法时产生不必要的假阳性结果。
内盗案与许多久审不破案件的测试环境要求应有所区别, 久审不破案件由于犯罪嫌疑人对原有办案场所、人员、办案方式可能已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所以换一种场合、换一种方式(如心理测试)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在一些较安静的酒店宾馆角落房间进行心理测试常能有利于被测人放松心情, 抑制反感情绪, 感化嫌疑人, 取得较好的测试效果; 而内盗案件则多属公安机关尚未或较少正规接触案件, 心理测试时要一步到位打破其侥幸意识, 增加心理压力, 所以选择规范化的审讯室或心理测试室, 可产生不言而喻的威重感, 利于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崩溃。
对于内盗案件, 测前数字激励游戏是必须的, 它不但可检测被测人状态, 让被测人熟悉测试过程, 减少不必要的假阳性干扰, 同时, 准确的测试及清晰的图谱收集, 关键时刻的图谱展示与讲解可很好地建立信任、公正感, 减轻无辜者心理压力、增加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
对于真正的嫌疑人, 认定犯罪嫌疑人不是唯一目的, 工作重点更应该放在增加心理压力, 打破侥幸心理上, 所以测试不但要有准绳法题目, 还要有尽可能多的情节法题目, 让犯罪嫌疑人多次回忆犯罪情节, 长时增加心理压力, 同时一定要有赃物去处的题目测试, 让其心理上产生已被认定为作案人的预感, 同时, 测试过程中要保存关键的典型图谱以备测后谈话中向嫌疑人讲解展示。
内盗案件测后谈话时一定要通过展示图谱进一步建立信任感与认定感, 并在谈话氛围中创造出私聊氛围, 给足“ 面子” , 由于心理测试员与被测人间已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 测后谈话利于交待问题, 所以测试人员的测后谈话相当重要, 不可测试后直接交由预审人员(特别是前期预审人员)预审。同时, 测试员在测后谈话时也要意识到不是孤军奋战, 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特别是能让嫌疑人“ 体面” 交待的力量, 充分尊重其基本人格。
案例1 某年4月3日, 某水果批发店丢失9.5万元现金, 分析为内盗案件, 案发当晚守店的3人均有嫌疑, 要求心理测试, 4月4日在某宾馆测试后认定一人, 且通过探索线索测试法得知赃款藏于犯罪嫌疑人家中, 于是一路人员突审, 另一路人员搜查, 直至午夜, 口供无法突破, 搜查人员也是无功而返。由于测试结论肯定, 预审人员继续审讯, 搜查人员重新搜查, 经做犯罪嫌疑人父亲工作, 其父供认犯罪嫌疑人曾于4月3日凌晨回家, 当公安机关勘查现场后, 心中恐惧, 打电话叫父亲将其藏于家中的现金藏匿, 其父接电话后将现金装袋后埋藏于邻居家建筑工地上, 顺利拿到赃款后, 预审组仍无进展, 直到亮出赃款, 犯罪嫌疑人才被迫承认。
案例2 某年1月17日, 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发现放在家的一万美金及一只价值23000元的陀牌手表被盗, 经现场勘查, 初步认定是一起内盗案件, 怀疑家中保姆做案, 经侦查审讯无果。3月21日, 在一家宾馆对保姆进行了心理测试, 排除了其作案的可能性, 同时建议派出所加大嫌疑人排查。次日, 测试人员对驾驶员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认定司机作案, 经预审人员突审, 犯罪嫌疑人口供反反复复, 最终因未查及赃物赃款而该案不了了之。
案例3 某年5月20日, 某别墅内丢失刚从香港购买的价值20.9万元港币的女表一块, 司机与两名保姆均有嫌疑, 因属内盗, 申请心理测试。6月5日在市局办案中心心理测试室进行测试后认定司机, 但考虑到离发案时间较长, 失主也曾多次与3人谈话未见进展, 犯罪嫌疑人已有充分准备, 而这样的案件关键在于拿下口供, 再根据供述、指认提取隐蔽性很强的物证, 所以测试后谈话没有立即进行, 而是制定审讯策略如下:审讯预备分三个层次进行, 先是失主与嫌疑人谈话, 无效后由测试人员进行正式形式的测后谈话, 最后是预审人员常规审讯。最终犯罪嫌疑人在失主问话10余分钟后承认偷盗并找回赃物。
案例1测试切入时机把握最好, 图谱也最为典型, 不但测出犯罪嫌疑人, 而且通过探索线索得知赃款藏匿于其家中, 发动侦查前去搜查, 通过赃款倒逼口供而破案, 但在测试地点与测后谈话上未达完美, 不能完全打破嫌疑人的侥幸心理获取口供, 若无法搜出赃款, 预审又久审不破, 完全有可能办成一起悬案。案例2测试无论测试地点、测试时间与测后谈话都不尽完美, 案件侦办也是半途而废, 案例3与前两起案件侦办相比, 虽说嫌疑人间个体差异与具体案情不同, 难以横向直接对比, 但能顺利侦破, 与测试过程中充分把握内盗案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 娴熟使用测试技巧有一定关系, 特别是测后谈话中的分层次审讯, 让失主与犯罪嫌疑人的先行单独接触就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然, 首用失主与犯罪嫌疑人谈话的内盗案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即首先是失主与犯罪嫌疑人关系尚未破裂, 其次是测试中已向嫌疑人展示过数字激励图谱, 测试问题已使犯罪嫌疑人产生被认定的预感, 第三是公安机关在问询前已向失主传授相关的问询重点与技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