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1月22日中午, 市区商场门前发生一起抢劫案, 3名犯罪行为人以被车撞伤为由要求赔偿, 在附近银行取款过程中两名犯罪行为人对受害者实施抢劫, 抢劫现金2.2万元。调取沿途的视频资料, 发现犯罪行为人在商场门前坐上受害人的汽车及在药房时吸有香烟, 而到银行时手中没有香烟, 同时受害人车内并未发现烟蒂。据此分析应是其下车时将烟蒂扔掉, 勘验人员立即对其下车地方进行查找, 共提取到烟蒂8枚。经DNA检验和输入DNA数据库系统后, 其中1枚烟蒂DNA比中2011年12月本省某市检验入库的违法人员李某(男, 24岁)的DNA。调取李某的照片进行辨认, 确认李某为该案嫌疑人之一。抓获李某等3人后, 其供述了多起以“ 碰瓷” 为由的抢劫案件。
案例2 5月11日早上, 城区星级宾馆停车场内10辆轿车玻璃被砸, 车内财物被盗, 直接损失17万余元。经视频侦查, 发现两名犯罪行为人于当日凌晨4时12分至4时39分驾驶面包车和步行作案的活动轨迹。通过视频发现他们在上下面包车时有吸烟和抛扔烟蒂动作, 勘验人员重点在面包车停靠区域查找烟蒂, 随后将提取的烟蒂进行DNA检验, 录入至本市DNA数据库系统后, 比中外省某市检验入库的违法人员张某(男, 45岁)的DNA。张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破获系列盗窃车内财物案件30余起。
案例3 6月6日晚上, 辖区高档住宅小区一事主家中被盗, 丢失首饰、手表等共价值28万余元, 在勘验现场过程中, 事主反映客厅的红牛饮料缺少2瓶。通过小区监控发现, 当日17时08分有两名男性人员从事主家门栋方向出来, 在乘坐一辆黑色轿车之前, 一名男性手中拿有饮料并将饮料瓶扔到院外, 视频显示此男性丢弃的饮料瓶为红牛饮料瓶。勘验人员根据视频信息到小区院外勘查, 在院外的草丛中提取到红牛饮料瓶一个, 经比对与事主家中的红牛饮料生产日期和批次相同。其中红牛饮料瓶口处检出的DNA录入至本市DNA数据库系统后, 比中外省检验入库的违法人员刘某(男, 37岁)的DNA, 他们供述了通过技术开锁, 在该省多地实施入室盗窃案件20余起。
随着社会技防建设规模的普及扩展, 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信息被运用到案件的侦破中[1], 由于犯罪行为人的反侦查意识, 与其行为关联密切的中心现场很难提取到有价值的“ 有形物证” , 而根据视频监控追踪其行为路线, 发现关联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是案件侦破的突破口。在日常工作中, 除命案外的重特大侵财类案件, 要求法医或DNA技术员跟案作业, 因为他们对视频反映的现场认识理解角度与痕检技术员不尽相同[2], 虽是关联现场同一段监控信息, 但法医或DNA技术员关注焦点是发现遗留的生物检材, 那么就会在现场寻找他们关注的信息, 尽而将监控信息所蕴含的犯罪行为过程提炼出来, 最终及时发现关联现场犯罪行为遗留下的直接线索。
视频监控和它的系统网络及其产生的图像在现场重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3], 《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都有明确规定, 并把它作为证据之一, 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如视频图像清晰程度、成像角度以及发案时间等制约, 其发挥的证据作用不够完善[4], 虽然利用人像可以串并案件, 但目前人像识别系统建设不全面, 不能自动比对是来源于哪一个人, 而DNA数据库实现全国公安机关DNA实验室联网, 存储有海量的前科人员信息, 不但自动串并比对, 而且能够显示是来自于哪一个人的。若能运用视频图像的动态连续性, 重建再现犯罪行为过程, 直接有效地发现、跟踪、锁定与犯罪有关的作案工具、人物、事件; 结合视频信息中现场遗留有犯罪行为人的生物物证, 同时现场勘验中又能发现提取到生物物证, 那么生物检材检出的DNA可以输入公安机关DNA数据库, 进而快速比对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5]。因此这两门科学证据综合交叉深度应用和解读, 相互弥补不足, 不仅能够印证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的行为, 而且为案件破获提供坚实的证据, 也为公安业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